金融危机中各国采取了怎样的宏观调控政策?为什么采取这些政策?这些政策...
1、中国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向市场投放4万亿的资金,这些钱贷款给企业,促使企业投资,以求拉动经济。这些政策使得中国率先从金融危机的阴影走出来。
2、货币政策 亚洲各主要经济体下调银行利率。目的:通过多种形式为银行资金“松绑”(减少存款,增加贷款),鼓励国内的投资和消费。
3、股权重组,增资扩股。政府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,增资扩股。比如美国把“两房”国有化,把私有企业变成了国有控股的企业。坏账打包,切割剥离。把银行的坏账剥离,打包放在一边,银行复苏后赎回资金,如果银行倒闭了,由政府埋单,将坏账清零。注入资金,解决流动性。
4、货币政策(monetary policy)和财政政策一样,在宏观经济政策中处于同样重要地位,属于最基本的政府调节手段。
5、专家认为,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,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将更灵活,下一阶段财政、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放松。在当前国际经济、金融形势下,中央在货币政策、财政政策上将进一步放松,以灵活应对国际金融形势恶化的情况。 专家认为,下一步中央宏观经济政策将更加灵活,财政、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放松。
6、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,中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为“积极的财政政策”和“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”。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内容如下:扩大政府投资和优化投资结构。
我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出台的主要宏观政策?
1、扩大政府投资和优化投资结构。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、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,投资总额将达4万亿,重点投入领域为民生工程、基础设施建设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、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领域、灾区恢复重建;推进税制改革,实行结构性减税。
2、宽松的财政政策:减少税收(已实施了证券交易税的下降和利息税的取消),扩大政府支出(40000亿拉动内需正在实施中);宽松的货币政策: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,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,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,扩大投资与消费。
3、货币政策:上半年持续收缩货币供给,主要手段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;下半年则开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,并基本纲领上停止了央票的发行,这意味者社会的总通货增加,能够刺激投资。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还有很多空间。
4、中国目前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正确的,但也存在货币供应过度宽松、信贷过度膨胀、资产价格上涨等问题。今后还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并加强对银行的审慎监管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货币政策 文·李庆云 2008年9月,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,中国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。
史论金融危机时期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及器效果。急!!!_百度...
1、克鲁格曼认为,在应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,美国的货币政策陷入日本式陷阱,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刺激作用完全丧失。美联储传统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:一是调控目标利率,主要采取(与商业银行)买卖美国短期国库券的方式;二是向银行直接放贷。但在此次金融危机应对中,传统货币调控机制失灵。
2、宽松的财政政策:减少税收(已实施了证券交易税的下降和利息税的取消),扩大政府支出(40000亿拉动内需正在实施中);促进对外贸易: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,并且从业人员众多(据统计已达亿人)。
3、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,中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为“积极的财政政策”和“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”。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内容如下:扩大政府投资和优化投资结构。
4、从出台的这些政策来看,国家应对这次经济危机采取的是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,积极的财政政策,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。 一。积极的财政政策。 国务院决定对财政政策做出重大调整,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,“这是继1998年我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后,再次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。
应对金融危机国家采取的政策
1、发生严重失业时政府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。选项A属于紧缩性财政;选项B增加政府支出属于扩张性财政;选项C减少政府转移支付属于紧缩性财政:选项D减少政府支出属于紧缩性财政。
2、股权重组,增资扩股。政府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,增资扩股。比如美国把“两房”国有化,把私有企业变成了国有控股的企业。坏账打包,切割剥离。把银行的坏账剥离,打包放在一边,银行复苏后赎回资金,如果银行倒闭了,由政府埋单,将坏账清零。注入资金,解决流动性。
3、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以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。 其中包括提前启动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,如铁路和大桥的建设,以刺激经济增长。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,国家部署了4万亿人民币资金以扩大内需,地方政府也跟进投入了15万亿人民币用于救市。 中央银行大幅度降低了利率,以此来激励投资和消费。
转载请注明:CQ9电子·(中国)唯一官方网站 » 素质提升 » 金融危机中的政策调整,金融危机时的政策组合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B5编程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发表评论